官方網站:https://thomaschampagne.github.io/elevate/#/landing
Google套件商店: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elevate-for-strava/dhiaggccakkgdfcadnklkbljcgicpckn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levatestrava/
使用Strava來記錄運動的單車愛好者相信不在少數。而除了Strava以外,台灣近年來使用功率計的風氣愈來愈盛行,利用功率的科學化訓練也幫助許多車友快速提升實力。
那麼我們該怎麼分析自己的騎乘資料甚至功率資料呢?除了各家錶頭廠商如#Wahoo、#Garmin、#Bryton自行開發的如Wahoo Fitness、Garmin Connect、Bryton Active等軟體以外,還有#GoldenCheetah這個免費分析軟體,甚至於一套軟體要170美金的#WKO。
但相較之下最多人使用的是#TrainingPeaks,月費10美金提供了包含最熱門的#PMC圖、建立課表、ATL-CTL-TSB監控等,當然每次的騎乘分析包含功率左右平衡、功率心率脫鉤率等更不在話下。
那麼,如果你不想要付10元美金月費,但又想要有基礎的騎乘分析功能的話怎麼辦呢?那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了,Google Chrome免費擴充套件─Elevate for Strava。
下載方式:
可以直接google搜尋關鍵字,或者是在套件商店輸入“strava”來搜尋即可。
安裝完成之後,可以從兩個路徑打開這個套件:
1.從google chrome右上角:那個三座山的圖樣就是了。
2.在Strava電腦版主頁裡面打開:如圖中紅色框框所示,就在搜尋功能的旁邊。
讓我們打開套件,進到Elevate for Strava的APP主頁。在開始所有的功能和設定之前,右上角的太陽圖案可以切換成日間或者夜間閱讀模式,隨喜選擇。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同步資料。在右上角的Sync欄位可以點選開,裡面有各項的活動同步選項,也可以提供匯入和匯出。如果常在使用的話可以用"Sync recent activities"就好,速度比較快。但若比較久沒用,又需要監控PMC圖的話,就建議用"Sync all activities"一次同步所有資料。
因為資料是從Strava抓過來的,所以會有速度上的限制,大約是100個活動/6分鐘。
同步完資料之後最重要的是運動員設定Athlete Settings。點選右中側的"Add new dated athlete settings"可以設定新的運動員資料。通常最重要的就是體重和功能性閾值功率FTP(Functional Threshold Power),剩下比如最大心率Max HR、靜止心率Rest HR、乳酸閾值心率LTHR(Lactate Threshold Heart Rate)等隨喜填寫就好。畢竟測FTP已經很累了,再測個LTHR會更厭世。
接著如果有需要,還要進行一般性設定Global Settings。根據我自己研究的結果,通常只要設定你的單位就好了,也就是調整成公制和攝氏,剩下的基本上都不用管。
每一項數據旁邊都有Information的符號,點開可以看該項數據是怎麼計算的。其中包含在Trainingpeaks常見的變異係數VI、FTP、功率/體重比等等。要注意的是,Elevate for Strava在訓練壓力得分並不是使用TSS(Training Stress Scores),而是PSS(Power Stress Scores)。其實兩者意思相同,但TSS是TrainingPeaks專用術語,其他人不能用。
而除了一般設定和運動員設定之外,還有一個Zone Settings。但是這個zone並非根據你的FTP或者心率區間計算,而只是為了strava統計方便,所以不用去改他,用預設的設定就可以了。
講了這麼多,終於進入到Elevate for Strava最重要的功能之一:PMC(Performance-Management-Chart)圖。Fitness、Fatigue及Form都可以直接用TrainingPeaks的PMC圖定義直接對應。同時將游標移動到日期上方也可看到當日累積的TSS,以及造成的數值變化。
至於在整個PMC圖的上方還有更多細部設定可以完善你的PMC圖,包含TSS的計算模式、特定起始日與數值、剔除特定活動等等,製作成下圖所示。
接著讓我們回到Strava主頁。打開活動,可以發現右邊的數據變得多樣了起來,最重要的功能自然是紅色框框中的“Display elevate extended stats”。
點開之後就可以看見一連串的統計分析圖。心率和速度的分析圖如下,就不贅述。
功率可能會是比較重要的點,除了顯示功率、VI值、Intensity(在TP系統中是Intensity Factor, IF)外,還有功率推力比、最佳20分鐘功率(Cp20)和每小時的TSS累積量。
迴轉速分析。有平均迴轉速、總迴轉數、爬坡迴轉、下坡迴轉、每轉前進距離等資料。
坡度分析。主要統計在這次騎乘主要是甚麼地形,以及各個坡度的占比、爬坡時間、距離及速度、下坡時間、距離及速度等等。
海拔分析。主要分析為總海拔的上升和下降量,以及所處海拔的統計分析。像是這次活動,因為是在Zwift的虛擬地圖上,所以幾乎都是在海拔100~200m的地方跑。如果有爬大山的話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分布圖。
爬升速度。這邊有一個可能比較陌生的名詞叫做VAM,其原文是義大利文的 velocità ascensionale media。 意思就是平均爬升高度,單位通常是VM/H,代表每小時平均垂直上升高度。比如今天甲有800VM/H的實力,那甲若能維持這個輸出數據,他就能在爬升2622的西進武嶺中在3個半小時內完賽。
接下來就是在Strava中大家最關心的區段分析了。點開路段,同樣在“Show extended statistics of effort”中可以看到各項的統計分析資料。但好處是僅止於“該區段”。也就是若你想要破PR,可以在這方面下工夫分析。
最大的好處是也可以分析別人的數據。只要在區段分析中點開KOM的數據,你就可以研究該如何成為KOM。
那講了這麼多,有沒有甚麼缺點呢?當然有。第一,沒有資料點。對於偶爾掉訊號或者功率暴衝想要把這些數據給tune掉的人來說,Elevate for Strava無法做到這件事。
第二,沒有Peak分析。Peak圖在分析各時間的運動表現的時候相當有用,能幫助你分析在何時功率開始明顯衰退or維持時間不足,那可能就是弱項,需要針對加強。Elevate for Strava同樣無法辦到。
第三,圖表不夠直覺。雖然可以由“間隔段”的功能來分析自己在每個區間的運動表現,但是在每個間隔段之間無法互相比較,也沒有較為好用的圖表。
第四,無法預估PMC圖。這是套件原罪,畢竟在TP上可以預載課表,所以可以模擬未來的PMC圖走向。但因為Elevate for Strava是抓現有的活動來畫圖,所以理所當然沒有未來,頂多只能預估“明後天若沒有運動,狀態可以恢復多少”。
第五,沒有手機APP。TP的強大之處在於可以用手機看自己的課表和PMC圖,Elevate for Strava僅止於桌面瀏覽器的支援。
說這麼多,雖然有些無可避免的缺陷存在,但基礎好用的分析應該能夠滿足不少車友。文章的最後也要介紹對作者來說最有幫助的“Donate”功能,如果大家有喜歡,可以支持一下原作者。
更多自行車相關開箱與分享
[開箱] Specialized S-WORKS Ares 開箱與心得分享
[開箱] 單車吊帶褲心得分享(Assos.Santini.Castelli.Gore wear.Atlas)
[開箱] HJC Furion 2.0 MT GL NAVY Size M 開箱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