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粉絲專頁在國際博物館日的時候po出了全臺鐵道博物館地圖,新北投車站就是其中一處;加上某次搭乘阿里山林業鐵路,導覽員講到沿線消失的灣橋車站時,多次提及新北投車站被拆遷到彰化又重新回到新北投的動人故事,因此便藉著到北部的機會,到新北投車站朝聖。
搭乘捷運到北投站,北投站因可轉乘新北投支線,月臺的排場比其他車站大得多。新北投支線過去是臺鐵新北投線,1997年捷運新北投支線通車,雖然站體是高運量的規格,但目前行駛的列車僅有3節車廂,因此僅開放部分的月臺門。
新北投支線的班距較長,等候了幾分鐘,開往新北投的列車終於緩緩進站。
在支線顯得更為寬敞的捷運車廂,載著因為各種原因要到新北投的人,緩緩駛離北投站月臺,從車窗外也能看見自己與主線漸行漸遠,彷彿即將前往另一個國度。北投至新北投全長1.2公里,原本以為一下子就到了,但只見列車從頭到尾皆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前進,原來是為了降低噪音避免影響附近居民,但也為我這個觀光客帶來另一種慢活的悠閒感受。
抵達新北投後,在出站前的付費區內,一個名為「春漾新北投」的公共藝術映入眼簾,充分展現了北投豐富的人文與自然生態;上面生動活潑的長鼻子人物,也看得出來與北投站的那一組公共藝術是同一系列的。
出了新北投站即可瞥見新北投車站與月臺旁的列車就在對面。
新北投車站設置於1916年,當時稱為「新北投乘降所」,後來才改稱「新北投驛」,是日治時期因應溫泉觀光產業而生的支線車站,是臺北市僅存的百年車站。新北投車站最經典的建築特色,就是屋頂上的3+1個老虎窗,+1的老虎窗是在1937年車站因應人潮眾多擴建而新增上去的。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特色,則是車站四周簷廊的簷架雕花,車站長邊的簷架上雕刻的是九瓣菊、桔梗及竹葉,長度較短;車站短編簷架上雕刻的是鈴蘭、垂柳、燕子和澤瀉水紋,長度較長;根據志工解說,簷架長短不同的設計可避免強風來襲時把車站整個掀起來吹走,而整個簷架也可以承受70%的屋頂重量。
車站前設有一個CK124蒸汽機車彩繪的郵筒,可在車站內購買明信片與郵票,投入郵筒後回去等收信,當作到新北投一遊的紀念或是與友人分享旅遊經歷的便利窗口。
在參觀車站內的展覽前,我先到車站外月臺邊的客車參觀。這個車廂來頭也不小,它是曾經跑過淡水線的35TP32850型三等普通客車車廂,車廂內有豐富的的展覽與陳設,若要仔細研讀的話,也是能待上許久,但因為行程規劃的關係,我在現場只是草草看過,直接用相機拍起來回家再仔細看。車廂內有冷氣,若人潮不多其實很舒適。
這次到訪的時間,剛好展出「月臺日子」特展。
此一車型在後期曾被改為行李代用車,因此中間有一段座椅被拆除,拆除後的空間在如今車廂作為展場的情況下也成了陳列各種道具與展品的地方;車廂前後兩端則維持有深綠色的長條座椅;行李架上也精心擺設了各式行李與貨品,營造出往日乘客熙來攘往的熱鬧景象。
每個地方或許都有當地獨特的鐵道記憶,如同高雄與臨港線、各地與當地的糖鐵、嘉義與阿里山林鐵等,都是在地居民不可抹滅的生活記憶。新北投車站車廂展覽呈現的,則是陪伴當地居民或是那個時代到臺北打拼的遊子長達80多年的臺鐵淡水線,臺鐵淡水線在1988年駛出最後一班車,火車在淡水線走入歷史,迎接捷運新時代。
車廂內也展示著一組鐵道模型玩家製作珍藏的新北投車站模型場景,雖然文字說明此模型並非文史資料,但其精細程度仍讓人嘆為觀止。
1958年的淡水線時刻表、剪票器與舊車票。
臺鐵淡水線過去也被稱為北淡線,從臺北至淡水全線約21.2公里,1901年全線開通,1988年結束營運,1997年轉型為捷運,是臺灣第一條鐵路支線,也是第一條由傳統鐵路轉型為捷運的路線。而新北投支線也在1916年通車,成為淡水線的支線,百年來共享時代的繁華,也見證世代的變遷。
臺鐵淡水線曾經出現的車站有大稻埕、北門、臺北、長安、雙連、大同公司、圓山、士林、石牌、王家廟、北投、省運會、忠義、關渡、竹圍及淡水等,其中許多車站在火車轉型捷運後也成功復站了。不過這畢竟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且身為外地觀光客對於當地地理人文與地方情感未有深切感受,因此難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但在展覽的陳述與氛圍的感染下,仍然可以體會到臺鐵淡水線這段歷史對當地的重要性。
接下來則是「月臺日子」特展的主題,分別介紹了北投溫泉飯店產業、酒家菜文化、那卡西文化、中國電影製片廠、北投陶瓷和限時專送等,彷彿是認識北投的入口,看完一圈收穫滿滿。
每個展板的角落都有一個QR Code,連結到「新北投車站」YouTube頻道下的各單元,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北投限時專送」,不論是過去全盛時期穿梭在溫柔鄉小徑內的限時專送,還是現代轉型的限時專送,都說明了因應時代而生的行業與做生意的頭腦與智慧。
車廂內某處的QR Code掃進去還能開啟實境體驗,畫面上的人不僅會動,還彷彿就活生生地存在你面前,自己也就成了列車上的其中一名平凡乘客。
觀賞完外面的車廂展覽,隨即進入車站本體參觀。
平常高高在上難以細細欣賞的車站的簷架雕刻與老虎窗,在車站內的展示區直接放在眼前,可以看個過癮。
車站內的展示大致上可分為車站建築解析、新北投溫泉觀光產業歷史與迎回新北投車站三部分。
新北投車站命運多舛,而新北投車站失而復得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1988年臺鐵淡水線走入歷史後,1989年新北投車站就在建築師、台灣民俗村和臺北市政府三方的共識下,被拆遷到彰化的台灣民俗村供民眾參觀。直至1996年,北投社一篇文章<尋回失散親人,重迎新北投車站>燃起了居民想要重新找回車站的想法;後續幾年,里長們、北投社區文史工作者、居民、八頭里仁協會、市府單位等陸續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訴求或促成機會;在2013年, 台灣民俗村產權人日榮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終於有感於任何歷史建築必須與原本定著土地具有關聯性,方能彰顯建築與當地人文、歷史之淵源,同意無償捐贈新北投車站予臺北市政府,並在2014年將車站結構拆解運回臺北,舉行熱鬧慎重的儀式, 於2017年在距離原址約50公尺的七星公園內重組竣工。
下圖2012年在台灣民俗村時期的新北投車站,不僅車站字體排序被顛倒過來,外觀變了顏色,還掛上「復興中華文化」的布條,雖然不知這是怎麼一回事,但看了還是讓人感到相當不捨。
所幸在各方努力下,新北投車站回家一事終究圓滿達成,回到最熟悉的地方與居民和一旁的捷運繼續寫下歷史、開創未來。
車站內一側是販售各種紀念品的地方,也提供免費DM。這裡販售的紀念品琳瑯滿目,從基本的明信片、紙膠帶、書籍、書籤、鑰匙圈、文具,到溫泉粉、溫泉湯花皂都有。
臨走前,熱心的導覽志工還特別介紹一處不可錯過的地方,就是新北投車站的「棟札」,是建築舉行上梁儀式時放在屋內高處的牌子,上面會寫著與這個建築相關的重要資訊。不過聽說這個棟札上的字是後來補上去的,回家查詢後,或許指的是2016年市長主持上樑儀式那次。
志工說看我拍照拍得很仔細,還說他把他所知道的都跟我說了,包含上面的棟札;另外還推薦我去溫泉博物館,雖然原本已有規劃要去溫泉博物館,但在志工的推薦下也令人更加期待溫泉博物館的行程了。我在誠心感謝志工的傾囊相授後,便帶著採購的紀念品離開新北投車站。車站旁的手湯看起來規劃得不錯,我手也忍不住伸了進去。
過了馬路便是北投公園,公園內草木扶疏,一群小孩在噴水池旁玩樂,氣氛看來悠閒。但與我在google街景看的不同,公園旁的人行道正在施工,導致有一段路必須走在馬路上,也算是旅途中的驚喜,希望施工後能提供更友善的人行環境。
赫赫有名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不僅是著名的綠建築,融入環境的外觀也是引人注目的地標。
對面還有看起來質感極佳的廁所,爬上廁所2樓,可俯瞰公園內的蓮田與小溪。
以及不遠處的溫泉博物館。
先前曾經看過一些對於新北投車站的批評,但當時沒有深入關注到底是為何批評。參觀完新北投車站後,也覺得展覽所呈現出來的一切看起來如此美好,就是個車站離開了28年後在大家的努力下再次回鄉的故事。回家後看了一些網路文章,才知道這過程中有些瑕疵、考究不夠仔細的地方,甚至主事者也無用心對待此事,忽略地方上許多的聲音,也難怪會有人認為這根本稱不上什麼「百年驛站 風華再現」,如今新穎的新北投車站,甚至也可能是一場文化浩劫。
這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是市長上個樑、辦個開幕典禮等表面功夫能深入處理的。類似的案件應該也不少,在參觀新北投車站吸收知識與文化之餘,大家或許可以一起來思考這些問題~
新北投車站
臺北市北投區七星街1號(新北投捷運站旁原南側道路)
02-2891-5558
開放時間:週二至周四,每天早上10點至下午6點
週五至週日,每天早上10點至晚上8點30
週一休館,全館免費參觀,不需購票
官方網站: https://www.xbths.taipei/index.php
走逛新北投
2020.08 [遊記] 北投溫泉博物館&地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