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博物館
逛完新北投車站後,往北投公園方向繼續往上走,經過北投圖書館,不遠處就能看到溫泉博物館。溫泉博物館為兩層樓和洋混合建築,外觀氣質典雅,是當時臺北廳長井村大吉為將北投發展為溫泉重鎮,而邀來總督府建築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規劃的。
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市定古蹟,興建於1913年,一開始是北投溫泉浴場,是當時東亞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後來隨著時代更迭,一度成為民眾服務社、臺北縣議會招待所及光明派出所使用,之後甚至成為放置電影道具間,在社區與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於1998年修復成為博物館。
一樓以清水磚為主要建材,二樓則以英國式的斜面木造雨淋板為主。
因目前仍採實名制登記,所以進入前還稍為排了一下隊。防疫措施完成後即可入場,但要先換穿館內拖鞋,自己的鞋子則是放在可上鎖的鞋櫃內。
博物館旁有個小涼亭,一時之間感覺很像是有些火車站月臺上為免乘客受強風吹而建造的候車室,但這個涼亭似乎是以前供人力車停放用的,也可讓民眾休息。
首先進入的是「北投印象」展區,此區以「豐饒北投」、「樂活北投」及「知性北投」向初來乍到的人們介紹北投溫泉鄉的歷史、物產、礦石與特有種等,讓大家更深入瞭解北投,北投不僅有溫泉,還有大屯火山群帶來的豐厚自然生態資源。
這區還有一藝術家朱芳毅2013年創作之《北投的記憶》公共藝術,以造型陶器排列取代文字,內化在地文化與精神,透過抽像幾何的物件描述北投的文化內涵。
接著是二樓的「望樓」,位於榻榻米大廳旁邊,顧名思義,可以在這裡眺望北投公園與北投圖書館。以前作為公共浴場使用時,這裡則是泡湯完的遊客休憩、欣賞北投風景的地方,慵懶舒適的環境可以讓人待上一整天。
二樓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榻榻米大廳」了。以前榻榻米大廳是遊客沐浴後納涼、休憩、用餐的地方,「半倚半臥,搖扇去熱,啜飲冷品,沁入心脾」,這裡通風且採光良好。現在旁邊也放了好幾支電風扇,若靜下心來應該不至於會熱;不過榻榻米大廳必須脫鞋進入,且考量週末遊客較多,僅有週二至週五開放。
榻榻米大廳旁,就是「台語片的好萊塢」展區,展示北投的台語片紀錄。台語片盛行時,北投是劇組取景拍攝的熱門地點,因此可說是台語片的好萊塢,據說北投的溫泉旅社在當時更為拍攝劇組提供了一應具全的服務,像是拍攝取景、用餐、過夜等,甚至一個溫泉旅社中同時有好幾組劇組在拍攝,可見當時拍攝電影之盛況。
同樣位於榻榻米大廳旁的多媒體視聽室,當天播放著「心聲 ‧ 新生-北投溫泉博物館再發現」的影片,片長約13分鐘。
影片可分為四大章節,第一章從1600年說起,提及北投最先居住著凱達格蘭族人,以及北投夙負盛名的四大物產:硫磺、白瓷土、藺草與唭哩岸石,更是臺灣溫泉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第二章開始則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北投溫泉博物館在1913年興建後作為北投公共浴場的風華歲月,吸引許多人來此泡湯尋樂。第三章時間來到1945年,美好年代已經過去,特種行業被禁止,風光不再,北投公共浴場也逐漸傾頹。第四章起死回生,1995年,北投公共浴場有了再生的契機,在居民與相關人士的努力下,北投終於重返樂活之鄉的榮耀。
視聽室裡面冷氣滿涼的,不僅可以看影片吸收知識,還能稍作歇息,是個很棒的空間。
影片連結:心聲 ‧ 新生-北投溫泉博物館再發現
另一處則有「北投納涼文化特展」。臺灣最早的納涼列車要從1901年說起,當時鐵道淡水線通車,松本龜太郎設立了北投俱樂部,搭配總督府鐵道部的「納涼列車」,規劃北投會場的各種活動,奠定了臺灣納涼會的形式。(納涼列車為結合鐵路交通的夏日祭典活動,是一種現代化的夜生活)
1902年,總督府鐵道部在北投、圓山舉辦臺灣第一次「納涼列車」活動,活動當日由總督府進行宣傳、售票、交通等工作,北投會場則由北投俱樂部的松本龜太郎負責餐飲、煙火、表演等活動,由於鐵道與觀光的結合是前所未見的,因此也在當時造成了轟動。
1913年北投公共浴場及北投公園完工,臺灣日日新報順勢推出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臺北大納涼會」,引發搶票熱潮,5000人將北投公園擠得水泄不通。活動當日有樂隊、藝妓舞蹈、播放電影、音樂及各種美食飲料,以及豐富的煙火秀。
看著這些文字敘述,不難想像當年的盛況,原來那個時代的夜生活也曾經如此多彩繽紛。
近年來,北投有意規劃重現百年納涼祭活動,2017年開始,由北投溫泉博物館號召,希望延續百年前的傳統,共創北投夏日新品牌「北投納涼祭」,也算是面對溫泉業冬夏淡旺季的一個新點子。
逛完了二樓展區,緊接著來到一樓。
「共浴溫泉鄉」展區有著供女性與孩童使用的小浴池,也展示了溫泉相關的物品,說明泡溫泉的程序,介紹北投溫泉產業與溫泉知識。
角落的VIP湯屋。
展區「片語拾光」從1895年開始,說明了北投溫泉的興起,以及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北投公共浴場歷經時代更迭與管理單位變動的歷史,輔以老相片,帶領觀眾在這個時光走廊上拾起百年歷史中的一片時光細細品味。
展區「相遇大北投」延續著「片語拾光」1979年至1994年的蕭條沒落,1994年至1998年展開了北投「華麗轉身」的年代。
當年一群北投國小師生在鄉土資料蒐集過程中,發現了被荒廢近7年的北投公共浴場,在各方努力下,終於在1997年列為古蹟,幾經整修後,於1998年以「北投溫泉博物館」之名重新啟用。重新被賦予新生命的公共浴場,雖然已不提供泡湯服務,但轉以向大眾介紹北投與溫泉的歷史與知識,延續浴場的公共精神,更是第一個公私合營的博物館典範,也是社區公民力量展現的經典案例。
展場的中央也以模型及說明介紹著溫泉博物館的建築之美。
這裡最有特色的,大概就是一樓的羅馬式浴場了。過去公共浴場時代,男賓們在這個浴場裡泡湯的榮景不難想像。浴池的長寬比例為9:6,與拱廊、兩側牆上鑲嵌的彩色玻璃窗相輝映,極具美感。十分特別的是,這個浴池是採取「立湯」的方式,這樣才能容納更多人。
本次來訪時,公共浴場所展示的主題為「點點」,紙雕藝術家把對於北投的眼裡所見、心之所向創作了大圓圈,小圓圈則是帶領居民與學生共同創作而出,雕出了北投居民與小朋友們對於北投的印象與想像。一個又一個的圈圈點點,彷彿是浴池中冉冉上升的泡泡,讓人發揮無限的想像。
由下至上的四個圓圈,分別表達了北投的休閒、生活、飲食與宗教。
彩繪玻璃也是溫泉博物館這個建築重要且美麗的一角,每當午後西曬時,彩色玻璃的光影就會倒映於水面上,形成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但在整修期間彩繪玻璃全部遭竊,在熱心在地人士提供舊照片及細心整建下,彩繪玻璃才得以重現世人面前。
北投公共浴場歷經幾十年來多次修補,牆面留下顏色不一、新舊交錯的磁磚。博物館整建時,決定保留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磁磚,當時北投陶瓷名家蔡曉芳先生燒製一批同樣的磁磚提供給營造單位,以新磚補強,呈現新舊交錯的模樣。
大浴池旁一隅展示著北投石。北投石俱有放射性,在國際間享有盛名,更是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石,是1905年由日本人發現的,而溫泉博物館旁的北投溪更是北投石的重要產地。
北投溫泉博物館之旅至此告一段落,但要離開還是必須回到二樓,換回自己的鞋子。在爬樓梯的過程中,也發現有著美麗花雕的木梯,再次彰顯了這棟建築不凡的美感。從新北投車站走逛至溫泉博物館,對於北投的認識又更深一層,也從鐵道交通、溫泉產業不同的角度瞭解北投的歷史,逐漸拼出更完整的北投印象拼圖。
走了一上午的人文行程,接下來就前往自然景觀地熱谷朝聖。
[北投溫泉博物館]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中山路2號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最後入館時間為16:45
休館時間:每逢星期一與國定假日(遇週六、日照常開館)
交通方式:捷運淡水線新北投站,步行5分鐘
免費參觀
地熱谷
離開北投溫泉博物館,再沿著中山路上坡走5分鐘,沿路經過很多會冒煙的水溝,終於抵達地熱谷的入口,路口還有一間萊爾富,以及一些小攤販,販售著溫泉茶葉蛋等小點心。
在到達地熱谷前還有一間地熱谷小舖,裡面除了賣一些輕食、臺灣旅遊紀念品之外,還有與北投溫泉相關的紀念品,像是鑰匙圈、磁鐵、明信片等小物,以及溫泉粉、湯花皂等。
過了小舖就能看到不遠處蒸氣瀰漫的地熱谷。愈靠近也愈感受到濃濃的青磺味以及讓人心生畏懼的高溫。
地熱谷是北投溫泉的源頭之一,當地人又稱為「磺水頭」或「鬼湖」,也有別名「地獄谷」。日治時期曾被評為臺灣八景十二勝之一,有磺泉玉霧的美譽。
即使站在圍欄邊還是可以感受到熱騰騰的蒸氣,據說地熱谷水溫高達90度,水質呈現微綠似玉的色澤,俗稱青磺泉。
這次是某個星期五的中午來到地熱谷,剛有一批興奮的高中生離開,也因此遊客不多,地熱谷寂靜得有點嚇人。在地熱谷旁待了約5分鐘,本來還想再待久一點,感受一下這懾人的氣氛,但旁邊冒出來的蒸氣溫度實在太高,待久就覺得有點熱、揮汗如雨,便趕緊離開。但這裡高溫蒸氣直撲臉龐以及濃厚的青磺味,卻在我心中留下非常難忘的印象,也是這一次北投半日遊中讓我感覺最「熱」情的回憶。
這次在北投走逛短短五個小時,拜訪了新北投車站、北投溫泉博物館與地熱谷,滿滿收穫,不虛此行,也買了很多紀念品。因為下午還有蒐集捷運新北環狀線14站紀念章的行程,加上天氣熱,所以也沒在北投吃甚麼東西。就這樣搭著緩緩的捷運慢慢離開,若有機會再來北投知性之旅,希望可以吃個美食,參觀其他的博物館和歷史景點,期待再訪這個經典的迷人溫泉鄉。
[地熱谷]
地址:臺北市北投區中山路30號之10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星期例假日照常開放
暫停開放:每星期一、農曆除夕及大年初一
交通方式:捷運淡水線新北投站,步行5分鐘
走逛新北投
留言列表